□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东
“同志,我想写一份合同,请问能不能指导我一下。”2月14日早上9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南梁社区居民马国新急急忙忙找到社区工作人员。
在听老马说完了前因后果之后,工作人员对合同内容已经有了大致思路:“您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我们的智慧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柜员机能帮到您。”说着,工作人员将老马带到了柜员机前,简单在屏幕上点了几下,一篇完善规范的合同模板就出现在老马面前。
自南梁社区引进智慧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以来,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南梁社区有自发移民1364户5567人,占南梁地区总人口的68%以上,人口构成复杂,流动性大,涉及的法律问题很多,群众对法律服务需求较大。
南梁社区党委书记韩贵冰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在引进智慧化法律公共服务自助终端之前,工作人员经常因为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忙得焦头烂额,而且针对疑难问题,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性也不够。最主要的是,群众要想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不得不到20公里外的西夏区司法局法援中心。但自从引进了智慧化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一个法律问题几分钟就能解决,如果遇到比较专业的问题,还能直接连线律师解答,最多20分钟就能解决群众的需求。”
记者在现场看到,社区智慧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服务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法律文书、案例3个大类及数十个小类,集资料查询、案例借鉴、在线咨询为一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自南梁社区智慧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对外开放以来,平均每天使用次数超过5次,累计解决群众法律问题300余件。
在银川市另一个偏远乡村通贵乡,司家桥村村民秦德胜因为家里的土地纠纷问题很是烦恼。近日,秦德胜来到通贵乡便民服务大厅,通过大厅内新配备的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查询了相应的法律文书,这些便捷的法律服务让秦德胜对解决自家的问题有了头绪。“自从公共法律服务进入通贵乡便民服务大厅,真正感觉到了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知道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秦德胜说。
通贵司法所所长厚亚妮告诉记者,过去一年,通贵司法所完善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全面配齐公共服务自助终端,及时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咨询,2021年共引导申请法律援助案件10件,接待村民来电来访共173人次,签订3名律师担任6个行政村法律顾问,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6场次。针对农村地区频发的土地纠纷、赡养纠纷以及宅基地纠纷等问题,各村调委会积极主动介入,2021年共调解纠纷143件,调解率达到98%以上。
厚亚妮告诉记者,类似通贵司法所的智慧法律服务终端设备已遍布兴庆区。兴庆区司法局以智慧终端为载体建成了城乡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资源聚集、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矩阵”,村居随时随地可以享受到一站式的优质公共法律服务。
去年以来,银川市司法局力促为民办实事项目“公共法律服务进百村工程”落地生根,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织牢全市智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智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银川市司法局为100个偏远村居配备的智慧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柜员机、可视化桌面机,已全部安装调试并上线使用,建成了“银川市公共法律服务微平台”,市、县两级智慧公共法律服务终端设备已全部配备到位,48个乡镇街道配备自助柜员机、8个乡镇(街道)配备可视化桌面机、110个村居配备自助柜员机、546个村居配备可视化桌面机,解决了群众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将智慧公共法律服务终端延伸到村居办事大厅,方便群众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并加大微信小程序和智慧终端设备功能的宣传和推广使用。截至目前,群众使用智能终端访问量为2849人次。
银川市司法局副局长李卒表示,今年,银川市司法局将加强对村居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群众使用智慧终端设备的引导。“让村委会的组成人员学会使用,培训‘法律明白人’,把村里有知识、有公益心,在乡村基础治理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首先培养出来。”李卒说,基层工作人员不是万能的,智能自助终端就像一个24小时在岗的律师,随时可以获得法律帮助。
据了解,2022年,银川市司法局将延伸公共法律服务的范围,送公证、司法鉴定下乡,让群众了解公证和司法鉴定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比如在农村分家产,公证就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李卒说,司法鉴定中有一项是针对环境损害、自然资源损害的,这些知识的普及,对农村环境保护有好处,让村民知道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卫自己生存的家园和环境。